天然气工业

七分天然三分雕 因材施艺不留痕——对话湖南

游杰辉大师1966年出生于福建建瓯,现定居湖南郴州。从事石雕、根艺近30年,曾在闽、粤、浙、湘一带寻访名师,学习雕刻技艺。创作风格以“巧”为主,主张“七分天成三分雕”的艺术创作理念,就地取材,以天然“卵石”为原料,充分利用其天然形态、材质、色泽进行构思和创作,化腐朽为神奇,运用夸张手法展现自己的思想。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将民间传统、地域文化等融入作品中,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卵石巧雕”,被称为“中国卵石巧雕第一人”。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理念,其作品在城市建设中被大量应用。例如:湖南郴州市八一路上的卵石群雕——《三十六计》和湖南省新田县孝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大型卵石群雕《五福临门》、《九老观园》……他妙手巧雕化顽石,呈现给世人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游大师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石雕)、郴州市民协主席、郴州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郴州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湖南杰辉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艺术总监、“湖南省卵石巧雕创作基地”创始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通过大学时的同学结识了游杰辉大师,走进大师在郴州的“卵石巧雕”工作室,一件件作品琳琅满目。从《传承》到《传奇》,从《古韵》到《禅》,简约大气而又不失含蓄,寓意深刻而又不失通俗平实。眼前的这位大师,身材不高,皮肤黝黑,就像他的作品一样,质朴而单纯,有着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特有的憨厚与腼腆。但一谈起他热爱的卵石雕刻,游大师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起来。

记者:游大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您从事石雕艺术已经30多年了,所创作的石雕作品更是数以千计,可以说这一生都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选择了石雕这个行业?您又是何时开始学习雕刻技艺的?

游杰辉:大师这个称谓我可不敢当,我的作品只是在还原卵石最原始的面貌,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大师。我的从艺之路比较艰辛,说来话长。我小时候比较贪玩,总是很奇怪家乡村口祠堂门前的大狮子是怎样雕刻出来的,特别是狮子嘴里含的那个石珠,在嘴巴里可以滚来滚去,但又拿不出来,石匠师傅如何放进去的呢?还是直接在狮嘴里凿出来的?大人们有的说是石匠师傅会变戏法,有的说狮子会张嘴咬坏人,自然可以咬进去一个石珠子,而问许多的石匠师傅,他们只会呵呵地笑,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样子,以至于我儿时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14岁那年,由于家庭的变故,被迫走上了谋生之路,在泥工、瓦匠、木匠等多条道路面前,我毅然选择了最苦最累的石匠,有可能是为了弄清儿时的一个疑惑,也有可能是我与石有缘吧。

我学艺就从雕狮子开始,先是到福建莆田、惠安的石雕厂做学徒,由于自己的好学又勤快,很快得到了工匠师傅们的喜爱,都愿意将石雕的技艺传授给我。我先后辗转在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学习雕刻技艺,可以说是四海为家。我打工的地方无一例外都与石雕有关,有雕麻石的,雕寿山石的、雕玉石的、雕菊花石的等等,我每选择一家石雕厂都是因为该厂有让我折服的技艺或作品,我刚开始是当学徒,虚心求教,拜师学艺,专心钻研雕刻技巧。那时候真是每天看的是石头,摸的是石头,谈的是石头,刻的是石头,晚上做梦都是石头,恨不得抱着石头亲一口。就这样我先后掌握了寿山石、青田石、菊花石以及大型汉白玉、花岗岩等的雕刻技艺,同时潜心摸索石雕技艺的发展创新,力图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创作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需求的时代作品。

湖南省新田县孝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大型卵石群雕

由于我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只能有意识地自学书法和美术,自己买材料勤加练习,并收集相关专业人士的通讯地址,把我的“作业”寄过去。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们多半会回信,还给我“批改”,有的就此结成了朋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湖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离开福建后,曾游历四方,最后到达湖南郴州,看到具有湘南特色的石木雕艺术形式、人文风情,特别是石木雕在湘南古民居中的运用,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元素,又融合了本地的民风民俗,每一件建筑雕刻就是一幅幅写意画,大气、简约、粗犷,让我流连忘返。湘南的这种民间艺术深深地吸引了我,而且,这里的风土人情跟气候环境,我也非常喜欢,所以决定居郴州。并开始静心梳理、思考各类石雕艺术的融合发展,尝试着将其中的理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上一篇:神奇的云南彩花大理石天然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