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工业

科技期刊在科研院所中的重要作用——以《天然

2012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1]一出台,犹如平地惊雷,在业界掀起一阵躁动。唱红说白,各有阵地。认真回顾并审视《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发现科技期刊必须要处于科研生产前沿的沃土中才能有更好的未来,而主管其的研究单位,也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平台,才能更好地活跃学术气氛,更快地将学术成果转换成生产成果,因此,认为《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既不适宜“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也不适宜“改为内部性资料出版物”。 1 科技期刊的主要职责 科技期刊的主要职责是传播、交流学科或专业的最新理论、方法、技术,为学科建设及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2]。其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发行量的多少及其经济创收情况,而是体现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方面[3]。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8年,已有34年历史,由于其“高、精、专”特性,决定了其受众面较窄,发行量仅1500册左右,单册定价10元,但30多年来,其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大气区的涌现,助推了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场面的形成,完成了一份期刊应有的历史使命,为石油专业的学科建设及中国天然气勘探事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是中国碳酸岩天然气研究创新基地之一。截至2011年,该院共完成国家科技攻关等各级项目2400余项,众多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就是说,这份科技期刊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这个期刊就是这一专业领域的权威媒体,充分掌握着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科研动态,拥有一批业内熟知的审稿专家和核心作者。 因此,期刊不能剥离出这一专业团队,否则,其将不能及时捕捉科研及生产前沿的信息,把握不了业内动态,更有甚,在这功利化的时代,还会由此丢失一批审稿专家和核心作者;此外,科技期刊一旦被扔进市场,编辑们势必还要为争取市场、赢取利润而搏杀[4],那么,一贯坚守的学术公平、学术尊严就值得堪忧。 2 科技期刊对主办单位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于科研单位而言,有这么一个能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也是一张体面的名片。《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也强烈意识到,做好一份期刊,不仅仅要展示好科技成果,还得主动配合主办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推进、促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1)是主办单位科技实力的展示窗口 任何一个单位都应该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一个研究单位而言,精良的设备配置是必要的,但其真正的实力却在于拥有一支强大的、团结奋进的人才队伍,这却是无形的,是无法向外界直观展示的。那么,通过期刊,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一些专家约稿,将一些能代表勘研院科技研究水平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向外界展示,这不啻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无需广告,无需吹捧,一切以论文说话! 2)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练兵平台 人才队伍是有梯度的,青年科技人才是需要培养、锻炼的。通过参与组织“青年科技论文比赛”,促使年轻人梳理知识、总结经验,从研究成果中发现亮点并形成自已的观点,最终将之转换成科技论文。最后,通过众多专家及编辑人士对“青年科技论文”的评比,择优录取刊用。这是一项一举两得的活动,年轻人得到了锻炼,而期刊得到了高质量的稿源。 3)是培养科技骨干的沃土 对科研单位而言,科技期刊除了有向外展示的职能外,还具有引进来的功能。《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来稿除了四川气区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大油田和高等院校的稿件,这些稿件中承载了许多行业内信息,当这些稿件送至一些科技骨干的手中,他们在审阅的同时,不但可以完成了与同行业的信息对接,还可以常常被动而系统地梳理一下理论知识,为科技骨干的成长奠定了牢实的基础。 4)是构建企业和谐文化的润滑剂 在严谨而安静的科研单位中,编辑部算是一个活跃的部门了,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其拥有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三大群体,而这三大群体又是相互交差的,所以,其连系着业界内几乎所有的部门和几乎所有的不同级别、不同年龄的专业人士。通过编辑部,可以搭建各种活动平台,加强学术或部门间的交流,为构建企业和谐文化做出贡献。 5)保密角度,科技期刊在专业部门的监管下运行更安全 有相当一部分的科技期刊是高度专业化的,并涉及到国家利益,比如能源类、军事类、航天、航海类等,如果这类期刊也进入市场运作,其保密工作不好操控。《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在保密方面一直做得很谨慎,严把四道关,即编辑部初审关、专家审核关、专业副院长终审关,最后付印前还要由正院长审核签字,所以,《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运行3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泄密事件。因此,专业化的科技期刊必须在专业部门的监管下运行才更加安全。 3

上一篇:“浙江省-石荷州联合生物质中心”揭牌
下一篇:新闻单位须严格执行“三审”制度